近日,帝一盏的第一百七十窑迎来了开窑。
与往常不同的是,有位外国盏友也参与了此次开窑,他就是来自美国的Cadao先生。他是爱茶懂茶之人,也被建安盏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吸引。

张木芳老师(左)和Cadao先生(右)正在开窑
你可能会问,小小茶器,如何能连接大洋彼岸的爱慕者?这要从一段历史开始说起: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教授在古建州建窑遗址(水吉)发现了建盏并带回美国,收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物馆中。
1937年,他发表了建窑的调查成果,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建盏真实来源的人,引起了世界轰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机缘巧合下,普拉玛教授当年对于建窑黑釉瓷的考察和记录手稿和考察经历深深吸引了Cadao先生。
这是他第二次不远万里来到福建建瓯,就是为了踏着普拉玛教授的足迹,了解建安盏的历史和古法柴烧的制作工艺,以及现代仍坚持柴烧建盏的匠人的现状。

张木芳老师(左)、Cadao先生(中)和
黄少屏老师(右)合影留念
“当我亲身来到这里体验装窑、烧窑、开窑的全过程,我感觉柴烧黑釉瓷真的太难了!”他发出了如此感慨。
在他参与的第一百七十窑里,装有约一千五百只不同器型的小盏和十几只大器,龙窑烧制共耗时三天两夜,而品相完好的成品只有七八十只,大器也仅存一只,虽完好,品相仍不如人意。

熊熊燃烧的川山窑
据帝一盏黄少屏老师介绍,像这样装满半条龙窑烧制,柴烧的成本实在是高,能像张木芳老师一样,坚持每月一窑烧制的匠人已屈指可数。
不比市面上电烧、气烧出来的建盏,相对可控,釉面鲜亮,成品率稍高,价格更实惠,也更受普罗大众喜爱。而成本更为高昂的原矿古法龙窑柴烧盏,其古朴油润的美,能看懂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Cadao先生在用放大镜观察建盏釉面纹理
“古法烧盏真的成本很高,成品率低,不足10% 。”黄少屏老师不由得万分感慨。眼下即便是经济不景气,但每月还在坚守,在制作与烧制建盏。这是张木芳老师对于古法柴烧技艺传承的亲身践行,也是他对喜爱柴烧建安盏的盏友们献上的满满诚意。

张木芳老师拉坯中
来自日本的亚洲陶艺文化发展中心郭大植先生,自2014年起,除疫情三年外每年都会来到中国,寻找具有高欣赏价值的好盏带回日本,进行展览和宣传推广。

郭大植先生(左)和张木芳老师(右)合影留念
最近,他今年第二次来到川山龙窑探访张木芳老师,也是因为欣赏老师的作品,他对作品所还原出来的宋代风韵大加赞赏。
他还要把张木芳老师的盏带回日本做展览,把中国建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宣传出去……

能让匠人孜孜以求地探寻和坚守,让盏友们不辞千万里来交流学习,大概是因为古法柴烧建盏穿越数百年的宋韵之美,和其所具有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吧!

适逢中秋佳节前夕,对于第一百七十窑烧制出来的成品盏,帝一盏现全新推出品茗茶盏礼盒套装,欢迎各位盏友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前来预定。品茶赏月,透过茶盏感受宋时浪漫。
